內向的人,適合當髮型師嗎?
只要你對於髮型有熱誠,肯學、肯練、肯捨棄。。
想要埋頭苦幹還是要當個萬人迷都由自己選擇。
在於你把自己的定位設定在哪裡?
馬洛斯需求層次所提到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五類也能為髮型師這個職業定位畫分出層次
如下圖
但每種定位都會有好與壞,以及你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剪頭髮人人都需要,但不是人人都這麼注重頭髮。
生理需求
自己剪或家人剪
頭髮就只是毛、保護頭部的毛,時間到或是影響自己工作及生活時,才會把它剪掉。
但誰剪都沒差,造型、美觀不重要。所以會自己剪或是請家人幫忙。
安全需求
快剪/單剪
雖然對髮型沒有太大的要求,找位專業人士都贏過自己剪來的強。
不需要特別的造型簡單、清爽,至少不會被同事過度關心或是家人的碎念。
社會需求
髮廊/沙龍
提供單剪所沒有的其他服務,修飾缺點、放大優點。
因為賞心悅目,為了讓別人留下好印象,有助於增加收入與升遷。
吸眼球,引人的關注及注意。為增加自己的機會。
尊重需求
明星沙龍
提供更舒適、安靜的環境及空間,不受他人打擾。
別於一般髮廊/沙龍,熱鬧的環境,體驗無微不至的服務。
當錢不是最重要的時候。
選擇一個更舒服的服務、環境、氣氛。。。等等
享受賓至如歸。
自我實現需求
御用髮型師
配合你的時間、地點,完全的個人化服務
達到最高境界,不在迎合世界的眼光及規則。
規則由自己來創造。
打扮
現在,因為科技進步,人與人交心的距離變短了。
人人害怕自己不遺忘,時時都要刷存在感,都會在外表下功夫,為的就是賞心悅目,讓人對你有印象。
心理學家亞伯特.馬布蘭(Albert Mehrabian)提出「55、38、7形象定律」。
在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人們對另一個人的印象,有55%來自「非語言」的肢體動作與外貌表現。
第一印象不僅容易被記住,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重要的判斷依據,影響後續對另一個人的認知與評價。
決定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外表長相。
溝通
『溝通』在台灣供過於求的市場,不愛說話、不喜歡溝通,即便你是在百元快剪,客人也很容易跑票。
百元快剪,到處都有,你有什麼特別的?
在髮廊工作
聲量不夠大,說話沒有技巧,是很難引起他人注意。或是你沒有搏感情和客人聊天/說話,客人很容易會跑票,被店內最吵的萬人迷所吸引。
不管如何,想要客人不跑票,溝通就有一定的必要性。那你覺得了解人性重要還是髮性重要?
技術
十幾年前,還是口碑行銷(客人口耳想傳,介紹客人)的時候,技術非常的重要,能夠服務好一個人,他能把一家子、親戚、左鄰右舍,全部拉來消費。
因為生活簡單,保守思想,對於外在打扮不敢太過誇張。除了八大行業陪酒小姐、明星、藝人。。等等,先靠外在引起他人的注意或關注,來凸顯自己的行業。
但現在。。。
技術已經是最基礎的條件,還必須先靠其他的包裝來表現自己,增取機會。
另一個選擇
前面說了這麼多,到底內向的人,適不適合當髮型師?
答案是
只要你對於髮型有熱誠,肯學、肯練、肯捨棄。。就適合
但
不適合在台灣這樣競爭的國家。
可以到海外非華語的國家,為華人服務。
?????
台灣的市場已經非常的飽和,如果不能標新立異、沒有獨到的眼光,想要在夾縫中,能溫飽就要偷笑了
如果到要到非華語的國家,那就不一樣了
海外華人有五千萬,各國比例不同。
就像澳洲的華人比例是總人口比例的5.6%,這還不包含來留學的學生。
在海外服務華人,你佔有絕大的優勢,語言、文化、思鄉情誼。不管是在多內向、不愛說話時,遇到自己國家的人,一定會多聊兩句。不管是對你、對客人都一樣。
這是我到澳洲感受到的事,在高福利又人權自由的國家,什麼都是機會!?
只要你願意做,不怕沒錢賺。
這就看你到底要的是什麼。決定好了,就付出行動吧!
✂喜歡今天的文章嗎?如果這篇內容對你有幫助,請幫我分享出去!
✂我是里美(satomi), 一名從台灣飄洋過海到澳洲工作髮型師!
✂有關髮型工作及澳洲生活,可以在下方留言!